行道树种的合理选择与应用
发布者:佚名 发布日期:2004-02-29 点击次数:722673
纵横交错的城市街区道路,四通八达的城郊公路,其行道树的选择应用,对完善道路服务体系,提高道路服务质量,改善生态环境,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、分车线绿息、广场游径、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。理想的行道树种选择标准,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。一方面要考虑便于养护管理,要选择耐瘠抗逆、防污耐损、抗病虫害、强健长寿、易于整形的树种;另一方面要考虑景观效果,要选择春华秋色,冬姿夏荫,干挺枝秀,花艳果美,冠整形优的树种。
城区道路多以树冠广茂、绿荫如盖、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。而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,则多注重生长快、抗污染、耐瘠薄、易管理养护的树种。南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应用,则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,如圆柏、龙柏、柏木。雪松、马尾松等;落叶树种有柳树、龙爪槐、榆树等。近年来,随着城市环境绿化、净化、美化、香化指标的实施,常绿阔叶树种和彩叶、香花树种有较大的发展,特别是城市主干道、高速干道、机场路、通港路、站前路和商业闹市区的步行街等,对行道树的规格、品种和品位要求更高。目前使用较多的有悬铃木、椴树、七叶树、枫树、银杏、鹅掌锹、樟树、广玉兰、乐昌含笑、女贞、槐树、水杉等。
行道树的实际应用,应根据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,以方便行人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,确定适当的树种、品种,选择适宜的树体、树形。如上方有电力、通讯线路,应选择一个最后生长高度低于架空线路高度的树种,以节省定期修剪费用。另外,整形栽植时,树木的分枝点要有足够的高度,不能妨碍路人的正常行走和车辆的正常通行,不能阻挡行人及驾乘人员的视线,以免发生意外。特别是在转向半径较小、转角视线不良的区域,更应注意。树体规格的选择要适宜,与街道两侧建筑物景观要协调,并能经受住时间推移的检验。
行道树的冠型由栽植地点的环境决定。一般公路干道或较为狭窄的巷道,可以自然式冠形为主。自然式修剪,需按树种有无中央主干分别对待。凡有中央主干的树种,如杨树、马褂木、水杉、池杉等,侧枝点高度应在2.5-3米以上,下方裙枝需视情疏除,特别是在交通视线不良的弯道和叉路口等区段,更应注意要开阔视野,以免引发交通事故。无中央主干的树种,如柳树、榆树、槐树、大叶女贞、香樟等,分枝点高度宜控制在2—3米处,树冠自然形成圆球形。有架空线路通过的主干道上,可采用杯状形树冠、“3股6杈12枝” 的整形方式,选分枝点附近3—5根与主干成45°夹角的生长粗状的枝条做主枝,其余分批疏除。冬季选留3主枝于80—100厘米处短截,剪口芽在枝条两侧并尽量使之处于同一水平位置。翌春萌芽后每主校留2根一级侧枝,冬季留30—50厘米短截。来年萌芽后再选留2根二级侧枝,斜向生长。其后每年采用开心型树冠——即栽植定干后,选留4—6根均匀分布的主枝,冬季短截后,各主枝选留1根斜向上方生长的枝条做主枝延长枝,树冠逐年上升,而冠幅扩张不大,几年后即可形成长筒状内膛中空的开心型冠,如悬铃木。
行道树的高度,在同一条干道上应相对保持一致。在路面较窄的地段,以3—3.5米以上为宜;在路面较宽或步行商业街上,可降至2.5—3.0米;分枝角度小的树种可适当低些,但也不能低干2米以下。每年应及时调整树冠的侧枝生长方向,以保持冠形的统一、规整,并解除对架空线路的干扰,照顾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和采光。
行道树的枝条与架空线路间的安全距离(含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),视线路类别而异。一般情况下,1千伏以下的电力线路安全间距为1米,l—20千伏线路下为3米,30—110千伏高压线路下为 4米,150—220千伏超高压线路下要求达5米。枝条与通讯明线间的安全距离为2米,与通讯电缆的安全距离为0.5米。行道树栽植时要注意树体与邻近建筑物、地下工程管路及人行道边沿等的水平距离,一般情况下,距有窗建筑外墙和地下涵洞为3米,距无窗建筑外墙和电力杆、柱、塔及地下气管等为二米,距车行道边缘、地下水管、地下电缆等为1.5米,距邮筒、路站牌、灯箱等为1.2米,距排水明沟边缘和人行道边沿为1米。
行道树的株间种植距离,城区一般为8—10米,郊区可加密至6—8米。苗木规格分别以胸径7——8厘米、3—4厘米为宜。树体大小尽可能整齐、划一,避免因高低错落不等、大小粗细各异而影响审美效果和带来管理上的不便。为了保证在人车流量较大的市区街道上栽植的行道树正常生长,应筑有适当的树池(1.0米×1.0米)。为避免树池土壤遭行人践踏,池边最好能有高出地面10厘米的路牙保护,亦可铺设与地面相平的透孔水泥护盖板。
--来源:【中国花卉园艺】